這是一部讓人想一再回溫的電影。唯有再看過一遍遍,才能做出最好的解析。

因為第一次看電影的我們,一定都是顧著流眼淚、沒有時間思考它的細場安排。
然而,KANO 在電影裡安排的情節,是溫馨、溫柔、熱血、樸實、青春、充滿夢想而純真的。一幕幕讓人離不開眼神,不太有時間思考,只顧著感動。


『此篇文章有劇情,所以如果不喜歡預先爆雷的讀者,請勿繼續閱讀。』

 

994639_585174894864352_1352706415_n   

對於棒球本身不太了解的櫻桃人,入戲院前從沒想過會這麼被「棒球魂」深深吸引住。

還記得一月多時去了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,剛好有免費入場的參觀KANO紀錄片製作過程展覽。當時沖沖一瞥,除了螢幕上放映的紀錄片過程,還有復古仿真造景、以及一些攝影解說,心裡覺得蠻用心的,但是卻沒引發起太大的共鳴,畢竟對棒球這題材不太有興趣。


 

 

螢幕快照 2014-03-17 下午12.32.48  螢幕快照 2014-03-17 下午12.33.00   <由漫畫改編>


 

然而,待KANO 電影上映 (2/27) 後,首映當天全台灣票房即突破1400萬,上上週(3/7) 票房突破 1億500萬。2014年3月5日,登上《朝日新聞》報紙頭版,成為首次出現在朝日新聞報頭版的電影。第9屆大阪亞洲影展 入選開幕片。(資料來源:wikipedia) 身邊的朋友也陸續上傳看完KANO後的讚嘆與淚流滿面的消息,我想我是勢必要來看一下的。


 

我們選擇了大直美麗華劇院,不像臺北市區那麼擠、好停車、週邊百貨都可以逛逛、吃東西方便,雖然座位買到蠻後排的中間,但是劇院螢幕很大所以還是看得很過癮!


 

 

「KANO」一詞音譯「嘉農」日式殖民時期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。一組由三種人種結合的球隊,分別為:日本人、漢人、原住民 (電影裡因時代背景的關係,皆稱為「蕃人」)。此種組合在電影裡一再地被提出,1931年代日本殖民下的台灣,出現的主要三類人種。第一次被提出是日本甲子園棒球比賽場開幕進場球隊介紹; 第二次是在近藤教練、濱田老師、與校長去跟嘉義市代表澀谷委商經費時,澀谷嘲笑球隊的人種、念農林學校就是農民、並以球隊從未贏球之理由拒絕,近藤教練怒氣往心裡吞,被灌到醉後的颱風天夜晚,嘲諷著嘉義市代表澀谷「有錢喝酒,沒錢補助!」並在稻田裡睡了一整夜; 第三次是是前進甲子園賽事時,被記者菊池寬藐視「蕃人」不懂日文、間接影射種族歧視之意。

525257_497024277012748_1026282125_n  

 

在進決賽賽前,KANO打贏了北海道代表隊(其主將錠者就是開場帶棒球的駐臺日軍),記者菊池寫下了「太陽來襲,千年冰融」的新聞標題,決賽後,記者菊池說:「我想我已經完全地成為KANO的擁護者了。」因為種族間的不同,反而每個人一心一意地愛著棒球,這才是真正的「一魂入球」的精神!

 

此電影採取的時空機制為:

  • 過去(日軍在基隆港分離、搭火車南下嘉義、一軍人背包中的棒球掉落引出全戲主題)—->
  • 回憶(日本甲子園棒球比賽場開幕進場球隊介紹)—-> 
  • 回憶 (陳述棒球隊組隊、及一路訓練過來的路程)—-> 
  • 現在(日本甲子園球賽開打,一直到進決賽努力不懈、永不放棄任何一顆球的棒球魂)—->
  • 現在(日本甲子園球賽決賽,主將受傷後KANO仍展現出一魂入球的精神,失掉了冠軍,卻贏得全場的歡呼及敬重。有了「天下KANO」之呼聲、搭船回臺)
  • 未來(<—> 現實的今天:片尾簡短扼要地介紹了球員的生平,令人淚流不止)

 

1479547_613471922034649_1826809245_n  

 

戲中除了精心安排畫面質感,充滿了濃濃的復古藝術樸實氣質、背景配樂、精細的模擬當代時裝、文化,讓人彷彿回到1931年的台灣,感受到還是以農稻為主要經濟產物的嘉義地區。片尾,Akila (KANO主將) 問了近藤教練:「教練,你認為我們回台灣後,大家會歡欣慶祝、還是難過?(指沒有為台灣抱回冠軍)」近藤教練回答了:「回台灣後,你會看見的是如黃金般的稻田。」這裡特別讓我感動,因為打好每一場球,最重要的不是最後的輸贏,而是其中面對的過程是否自己真的突破了自己。一直記得戲中近藤教練說的話:「如果你一開始就心生畏懼,怕自己打不好、打不到,那就未打先輸了。」也因為KANO是一群由農林學校學生組成的球隊,對他們來說,家鄉嘉義、農業就是生活中很大的重心了,這是一句令人欣慰,也撫平觀眾心靈的句子。

 

劇中也穿插了許多生活的小細節,包含了濱田老師一開始帶著他實驗的香蕉3號,拜訪近藤教練、並勸他來擔任KANO教練的經過,近藤教練的兩個女兒在此時點出詼諧的一面。濱田老師:「這次的香蕉3號好肥美可口喔~~~」女兒們:「不要!我不要再吃香蕉了!」指出了濱田老師已經拜訪了許多次。其實,近藤教練本在日本曾帶隊進去甲子園,後來卻因為無法克服自己內心的害怕失敗,辭職。來台決心擔任一名會計師,只默默地把棒球放在心裡。後來仍被練習中的KANO隊(此時還絮亂無章)激發出了內心的棒球熱。後來開始特訓隊員也是充滿了日治時期、早期台灣的專制,教練最大,一個口令、一個動作!讓許多原本就有些天份、卻缺乏資源的球員們奠定穩定的基礎。

 

還有各個球員家庭的背景,一些小穿插的情節,輔助展現出當時台灣的背景時代,以及人們生活的文化模式。例如:日本女性都還是身穿和服、婚嫁事宜是父母親雙方為兒女決定、嘉南大圳的興建工程、農民們辛勤工作的情景、還有過去雲嘉地區有乾旱、及颱風狂雨的問題。

不管遇到了多少的困難、或是一開始一場都沒贏過球,卻能因為單純打球而開心的KANO球隊,團結一致,最後以打球非暴力「心不正、球不正; 球不正、魂不正」的體悟讓許多參與人對KANO由嘲諷轉而心生敬佩。木瓜精神「你知道要怎麼種出又大又甜的木瓜嗎?」也成為整部戲貫穿的連結點,巧妙利用濱田老師的指導,提出了「人在絕境可以被完全地激發出潛能」的道理。

539614_547669108614931_350500340_n  

580203_532560386792470_93544282_n  

935042_507089772672865_255882299_n  

1186128_559538727427969_1492496336_n  

 

其中,令人動容的是那一個棒球魂精神(努力不懈、團結一心、永不放棄、意志力與決心)、一種對於人種平等的倡導、一種對於歷史背景的美麗熱血,就故事題材性、藝術性、角色配置、編導技巧上都是充滿了一氣呵成的整體美感,更不失他的獨特風味、記錄性、以及對於棒球運動的深度著墨。

 

我想,整個製作也是相當有趣:

  • 台灣賽德克族後裔馬志翔 (Umin Boya) 執導,黃志明魏德聖監製
  • 2012年9月劇組在嘉義市取景、搭景開始拍攝。
  • 1931年時的甲子園,是片中重要場景之一,不用出國、整個球場其實是在高雄楠­梓區找空地搭建出來,地上的黑土是用「輪胎」磨碎特製,一個月趕工完成。
  • 素人角色、真正的棒球演員
  • 甲子園比賽場上的龐大觀眾與真實臨摹感

 

 1450215_600301226685052_970266086_n  

1470307_592418487473326_1890029835_n  

KANO 相關報導:

 


KANO 是一部賺人熱淚的台灣國片,「其中,令人動容的是那一個棒球魂精神(努力不懈、團結一心、永不放棄、意志力與決心)、一種對於人種平等的倡導、一種對於歷史背景的美麗熱血,就故事題材性、藝術性、角色配置、編導技巧上都是充滿了一氣呵成的整體美感,更不失他的獨特風味、記錄性、以及對於棒球運動的深度著墨。」充滿了正面的積極能量!!!振奮、鼓舞人心!


arrow
arrow

    慢活人,櫻桃!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